2015-11-09_佛教海巡团登陆“南亚次大陆”五大亮点值得期待

佛教海巡团登陆“南亚次大陆” 五大亮点值得期待

办公室 广州市大佛寺 2015-11-09

“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座谈会

尼泊尔金庙释迦族长老在千手观音殿欢迎中国佛教代表团

2015年11月8日,广州参访团参礼博达纳特大塔。

2015年11月7日,由广州市佛教协会、广州大佛寺发起的“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之行”,在巡礼了古今海洋佛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之后,正式登陆南亚次大陆,开启印度尼泊尔佛教寻访交流之旅。


“莲开一路”海巡活动,可以说是中国佛教界最早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而发起的民间文化交流活动。“莲开一路”旨在沿着历史上佛法传播的海洋路线,重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朝拜沿路国家的佛教胜迹,重温古代高僧对于生命真谛的忘我追寻,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佛教与文化领域的密切交流。


“莲开一路”海巡团团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耀智大和尚首航仪式致辞中曾经表示:此次海洋巡礼将为今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推进,提供民间外交的范式、文化外交的胸襟、信仰外交的底蕴。

据悉,整个“海上丝路巡礼”活动前后历时四个月,计划行程中包含了东南亚、南亚地域各大重要的古代海洋佛国。此次海巡团由广东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大佛寺方丈耀智大和尚担纲团长,广州市各大寺院道场住持法师、广州市学术界、文化界专家学者,护法居士等37人随团参访,五大看点值得期待。

看点一:巡礼4•25大地震后的尼泊尔佛教圣地,揭秘“释迦族根本道场”的历史兴衰


今年春天,佛陀故乡尼泊尔发生了八级大地震,这场令全世界骇然的无常示现,让整个中国佛教界都倍感震惊和悲痛。然而作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友好邻邦,作为伟大佛陀的诞生地,尼泊尔在第一时间受到了两股强劲力量的双重驰援:中国政府及以中国佛教界为代表的民间合力。

包括广州大佛寺在内的中国大陆众多寺院,在第一时间跟随中国政府和中国佛教协会的救援力量,集结物资和人力,亲赴尼泊尔参与救灾和重建。这是中国和尼泊尔两个国家,通过佛教数千年血脉建立起来的命运共同体。


对尼泊尔大地震迅速而有力的驰援,见证了复兴中的大陆佛教,对佛法发源地的感恩与回馈,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策应,对中国地缘国际关系的贡献以及习近平主席“信仰外交”发展路径的响应。

此次“莲开一路”佛教海巡的南亚第一站,正是灾后重建中的尼泊尔。海巡团亲临曾经在震中接受考验的诸大佛教圣地,包括释迦族根本道场、博达哈大佛塔、斯瓦扬布寺等,全面完整地对外呈现震后灾情及重建现状。佛陀故乡的无常,恰恰宣示了佛法的真理性,这对于中国乃至于全世界佛教徒的正知正见,都是一次考验,更是一次加固。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有一个神圣的部落即释迦族后裔的聚居地——释迦族根本道场。由于历史的沧桑流变和地理位置的闭塞,这个根本道场在近现代以来的发展情况,尤其是4•25大地震之后的具体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详知。本次海巡团实地朝拜了释迦族根本道场,并与该道场住持长老以及“中尼交流会”展开了深入交流。届时,关于释迦族历史源流的第一手资料,海巡团将与外界所有关注佛教事业的机构及网友共享。

看点二:会见新那烂陀大学校长,携手重温印度大乘佛法的黄金时代

此次海巡团的印度之行,将首先直奔印度中世纪大乘佛法的最高殿堂——古那烂陀寺遗址,与“新那烂陀大学”校长潘特博士举行座谈,并供养正在此地勤奋求学的百名僧众。

在印度中世纪大乘佛法最为日照中天的历史时期,那烂陀寺是当仁不让的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她不仅让佛法在南亚次大陆上熠熠生辉,更让大乘佛法的磅礴智慧,通过传法和求法的古代先贤们,远播到整个东亚地域甚至世界各地。中印两国的僧众一起,创造性地缔结了古代两大东方文明的千年姻缘。


那烂陀寺是中国佛教宗教精神的发源地,曾经在这里示现的每一位智者,都是中国大乘思想的启蒙家。应该说,对于那烂陀寺在历史上的荣辱兴衰,中国的佛教信众甚至比印度民众更加关切。

中印两大东方文明的千年因缘,到今天仍在强劲而有力地延续着。中国的习近平主席和印度的莫迪总理在近年的友好互访中,都在积极推动以佛教文化为精神底蕴的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国策,也正是以佛法牧歌式的和平弘传精神、以不同文明之间的交融互惠,作为最究竟的内涵。

上述时代因缘,都是佛法在今天重回黄金时代的有力助缘。新那烂陀寺的重建,与僧团在此地的再次住世,将昭示佛法在释尊故乡的回归与复兴,昭示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巨大的弘传进展。

看点三:金刚座前供千僧斋,首度回应莫迪总理“在印度恢复大乘佛教事业”的热诚呼吁

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寺,是佛陀成等正觉的无上圣地。海巡团一行将在神圣之地金刚座前,虔诚而隆重地供养住持这片土地的千余佛教僧人。


今年9月,印度总理莫迪刚刚来到这里进行了朝礼,并在佛陀证悟的金刚座下举行了供僧仪式。莫迪总理在当时发表的演讲中表示,菩提迦耶始终是最重要的佛教中心,是佛教人文精神的实际载体,同时呼吁在印度复兴大乘佛教事业。

莫迪总理的呼吁对全世界佛弟子来说,都是一个重大的喜讯。莲开一路海上丝路巡礼团,是最快速响应莫迪总理呼吁的中国佛教团体。海巡团将在这里供养千僧,并号召更多的中国佛教信众关注菩提迦耶的发展,号召越来越多的心灵汇归到佛法智慧海中,寻求人类的最高生命境界。

看点四:历数高僧“海归”,集中缅怀在海上丝路里留下身影的求法与传法先贤们

本次海巡团将在尼泊尔印度各大佛教圣地尤其是古那烂陀寺,集中缅怀由海路而来的中国求法高僧,以及由海路入华的传法梵僧们。

就整个佛教传播史而论,海路高僧求法与弘传活动的总趋势,是时代愈后愈活跃。唐朝中期之后,陆上丝绸之路由于沿线政治格局的变动,贸易风险和成本大大增加,从此,海路取代陆路,成为了佛法入华的主要通道。

传法布道的中外僧人,就往来于南海与印度洋那波谲云诡的海天之间。他们将佛陀的教诲,将卷帙浩繁的佛教三藏,将缜密精细的佛学理论,输入中国,译为汉文,进而让中国的十方善信皈依、信奉,与陆路传教僧人一道,完成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巨大的文化移植和心灵沟通。

在佛法东来最为高潮的晋唐500年间,见诸文献记载的海路传法僧俗共约238人,其中,东来传法之西国僧尼55人,西行求法中土僧俗183人。事实上,这238人只占了这个群体的一小部分,许多不见记载的传法僧俗,已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谁最先赍持汉典佛经往返于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那是海路取经第一人义净三藏法师!

华人之中谁最先到达美洲?那是一位僧人,是游历30国、历时15年、花甲起航而耄耋译经的法显大师!

谁最先将禅宗衣钵带到中国?

谁最先将二部比丘尼僧戒最先传至华夏?

谁最先将大乘佛典经中之王《楞严经》带入中土?

……

这些卓越的身影,都将在此次尼泊尔印度巡礼中逐步为大众呈现。这些先贤们不畏汪洋,生死以继,于广东登陆,福泽内地,翻开了中国佛教的新篇章。对于究竟真理的探求,对于生命大道的弘传,构成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为重要的意涵之一。

看点五:中国佛教界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的诠释版本

时光轮回,跨越千年,在当今的中华盛世,海陆两大丝绸之路,再次被定位在中国对外交流舞台的聚光灯之下。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蓝色梦想的目标,是在共同繁荣和共同稳定的“大周边氛围”中,缔造“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古代的海上丝绸之路,曾经塑造了繁荣开放的东亚、印度洋、欧非贸易网络,具有鲜明的多元性、多样性、多中心等特征。这些特征,迥异于世界上的其他贸易网络,然而也恰恰是这种“分权性特征”,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这使得它不容易受到沿线政局变动和文明兴衰的影响,而得以跨越千年,持续繁荣。

而纵观今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共建纲领,也具有同样的鲜明特征:一是包容性增长,二是多元性参与。这正是与古代丝绸之路精神一脉相承的广阔与博大。


今天丝路沿岸的“群体性复兴”,面临着比古代更具挑战性的外境,包括大国利益的交叉、地缘政治的复杂、以及世界对于中国崛起的多样化解读。这意味着今天的海上丝路战略,更要回溯历史,去寻找它承载共识的力量,寻找它稳定人心的厚重。

而当我们回视佛教在海上丝路的传播,会发现它的轨迹恰恰是丝路精神最为究竟的诠释。佛法东传,可以说是一种牧歌式的、和平的、民间的逐步融和,佛教作为一种救世之道、一朵生命之花,所渗透的是丝路沿岸人们的心灵,而这种渗透所凭籍的,不是政治、不是军事,甚至也不是经济,与武力完全无缘,靠的是和平与慈悲。


海上丝路所承载的佛法传播,完全是一种和平之道,慈悲之怀,宽坦平正,润物无声。也正因为如此,它才由初期的单向流动,发展为双向互动;由外在的输入,变成本土的根植。佛教这一“化中国”和“中国化”的过程,几乎是同步的。

面对丝路沿岸任何一个有着文明传统与自主意识的国家来说,要构筑深厚而圆满的互动,和平与慈悲不仅是手段,更是灵魂。蓝色航线上的佛法传承,将为今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民间外交的范式,文化外交的胸襟,信仰外交的底蕴!

让我们起航,重走这条湛蓝的航线,沐浴在赤道充沛的阳光里,看佛法在这方海洋文明圈里所播撒的光明与希望,领略南亚次大陆上的佛法遗韵。

让我们在悠久辽阔的时空中,重温那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还原丝路连通命运、佛法造化人心的真实历史!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