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诸福田经》云:“佛告天帝,复有七法,广施名曰福田,行者得福即生梵天。何谓为七,一者兴立佛图僧房堂阁,二者园果浴池树木清凉,三者常施医药疗救众病,四者作坚牢船济渡人民,五者安设桥梁过渡羸弱,六者近道作井渴乏得饮,七者造作圃厕施便利处,是为七事得梵天福。”所以,种植树木使人得清凉为七种福田之一,行者得福即生梵天。祖师亦有云:花草树木皆有佛性。故知发菩提心培植捐赠绿色植物,可以培养呵护自我菩提心苗,植树造林不但能广种福田,同时也具足无量的功德。现世自身能受荫凉,亦能清凉后世之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今有百花古寺(在建)坐落在南香山,位于增城区永宁街九如村龙江围,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上原有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寺院,名“百花古寺”,它比增城建县(公元201年)还要早100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据《广州寺庵碑铭集》记载,百花古寺是广州有史可考最早的寺院,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众多。
鉴于百花古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社会有识之士纷纷要求重建。在各级领导及广大信众的支持下,百花古寺于2013年正式批准重建,并礼请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大佛寺住持耀智大和尚为住持,承担起中兴古刹之重任。百花古寺重建工作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不仅重建传统寺院格局,而且依托寺院传统主体高规格规划建设僧伽蓝修学处所、四众共修中心、佛教教育学院、佛教博物馆、公益慈善机构。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积极发扬扶贫济困的优良传统,广泛开展和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发挥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建中的百花古寺,殿堂规模宏大,在规划建设中,以突出植物环境给众生的疗愈作用。不仅注重外围环境的造林,还十分注重园林式庭园建设,“观庭中一树便可想见千林”,以庭园植物景观,用作大众悟道的自然对象,借这有限的庭院空间引向无限的空间境界。以此为契机,百花古寺将多栽植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季花木,以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意境。花木繁多,姿态各异的“百花齐放、百果齐收”与粗壮高大挺拔的古木相互结合,定能给人一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禅境,也为南香山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蕴。
植树造林是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后代的公益性事业,也是佛教历代传承的优良传统。自古寺院皆古木参天,华叶蔽日,皆赖历代僧众檀越栽种维护。更有近年来,国际社会普遍提倡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历代高僧大德们都是人间净土的建设者,他们种植各类花卉树木,荫泽后代,至今许多寺院还保留了历代高僧大德们栽种的参天古树,不仅成为广大四众弟子朝圣的古迹和对大德风范追思的胜迹;不仅为当代添景致,更为万代立楷模。
百花古寺自启建以来,得到十方信众的大力支持,为报四重恩,百花古寺面向社会广大善信发起“种功德树,结福慧缘”——绿化禅林认领活动。百花古寺的树木可以个人、家庭或单位自由发心认捐广种福田。
可以为自己、家人种下“幸福树”,镌刻自己的幸福与祈愿……
可以为父母长辈恩师种下“感恩树”,铭记自己的感恩与祈祷……
可以为自己、亲人种下“健康树”,许下自己的心愿与祝福……
可以为自己、孩子种下“成长树”,寄托自己的希望与期待……
可以为在乎的他(她)种下一棵“祈愿树”、“爱情树”、“友谊树”……
百花古寺,共植功德林!广州市增城区九如村百花古寺第一期建筑群现已进入后期阶段,根据百花古寺的“百花百果”园林植被种植理念,以树、花、果等植物庄严道场,让植物示法、说法,令大众领悟佛之见。现阶段,根据寺院的设计理念,将进行第一阶段的植物种植,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以此植树功德回向众生,成就西方极乐世界功德林,也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净土。发心植树者,自利利他,即菩萨之行,为随顺天下善信福荫子孙后代的善愿,将于2022年3月12日植树节,耀智大和尚与您一起植下“功德福慧之树”,并根据所需,制作刻有功德主的铭牌,让福德智慧随着树木的成长更加圆融自如,让美好的愿望在百花古寺的梵音禅韵中得到寄托,愿您菩提花开,佛果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