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28_同修玄妙佛典 共证如来法身——耀智大和尚《华严经 · 净行品》讲记(46)

同修玄妙佛典 共证如来法身 ——耀智大和尚《华严经 · 净行品》讲记(46)

“学佛要内观自性,内心需止恶心、恶缘、恶行,若只是心外求法,则往生不了西方极乐世界。”


——耀智大和尚


《华严经》经义难思难议,菩萨行愿难行能行,弘宣大乘,乃佛子之本怀,广州市大佛寺方丈上耀下智大和尚,发愿弘扬此部甚深经典,为众开示《华严经》(八十卷 唐实叉难陀等所译)<净行品>,与大众共沾佛恩,共沐法喜:

【点击下面链接观看耀智大和尚开示视频完整版】


今天耀智大和尚继续为我们开示<净行品>偈颂第六大段的第三段——所遇人物。内容一共有二十四首偈,讲的是大乘菩萨出去托钵在路上所见到的这些人物。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当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时,菩萨总都能够引发自性里面的悲愿。



“所遇人物”偈颂的第十三、四首:











若见沙门 当愿众生
调柔寂静 毕竟第一

见婆罗门 当愿众生
永持梵行 离一切恶


这首偈颂说的是菩萨在修行途中,遇到沙门和婆罗门时,所发的大愿。
清凉大师在注解里说:“沙门,此云止息,毕竟止息,唯大涅盘”。菩萨在外面托钵,一定会遇到同行,同行都是出家人,但此处的“沙门”并非指定是佛弟子,因为“沙门”一词,在古印度几乎是出家修道者的统称。佛经记载,佛住世时,古印度有96种修行者,佛教徒惯称之为 “ 九十六种外道”。外道不是贬抑别的修道者,外道在佛法里讲叫心外求法,就称之为外道。学佛的人如果不懂得内观自性,那也就变成外道,佛家的术语叫“门内外”,就是佛门里面的外道。在修道过程中,若无息灭贪嗔痴,将烦恼转为菩提,断除妄想分别,则无法真正得到解脱。
菩萨在托钵途中,遇到修道者,从现前境界中,引发自性的大愿 “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这是菩萨托钵在外面看到修行人,自己总有这样愿望,默默祝福他,希望他真能够了生死出三界,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证如来的大涅盘。
古时候的婆罗门,现在一般人称它为印度教,婆罗门教以梵天为他们崇拜的真神,梵是清净的意思,在佛教里面称梵天就是初禅的天主,大梵天王。梵天提倡的是净行,梵的意思就是清净,引发菩萨的大愿,“永持梵行,离一切恶”,修清净心。一切恶都从我们的染污心所生出来的,是不清净的。我们所讲的烦恼,烦恼就是不清净。若心清净,心里是去除烦恼的。   《法相经论》中云:一念不觉而有无明,无明生三细,三细生六粗。所以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不但是六道的根源,十法界的根源。真正悟了之后,不但六道没有了,觉后空空无大千,六道十法界也没有了,这就是彻底的领悟!这才是真正离一切恶。   
真正修行,利根众生便从日常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看破事实真相,放下妄想分别执着。除此之外,别无其它。离一切恶,要从根上去离,效果则非常显著。
在修行中,菩萨遇到外道时,会发如此大愿,而当我们遇到外道时,又会起何心,动何念呢?
更多精彩的开示,敬请观看视频。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扫描下方二维码
查看耀智大和尚
《华严经 · 净行品》讲记合集


                            
编辑 | 如静
审核 | 弘法共修部办公室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