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8_中国近代得道高僧(五)倓虚法师

中国近代得道高僧(五)倓虚法师


倓虚法师(1875—1963),师讳隆衔,俗名王福庭。河北宁河人。1917年,依涞水高明寺临济正宗印魁法师塔出家,由纯魁师叔代收,法名隆衔,清池法师赐号倓虚。不久,在浙江宁波观宗寺受具足戒,拜天台宗第四十三代传人谛闲法师为师,甚受谛闲大师器重,曾赞叹说:“虎豹生来自不群。” (注:倓[tán])

倓虚法师(1875—1963)图片来自百度百科

      1925年,倓虚法师被谛闲大师亲书嫡传天台宗第四十四世法统授其一生创寺无数,培育僧才,埋设火种,为中国近代佛教之复兴贡献良多。其复兴创建之寺院有营口楞严寺、哈尔滨极乐寺、长春般若寺、沈阳般若寺、沈阳永安寺、天津大悲院、西安大兴善寺等。曾在北京弥勒院开办佛学院并主持北京古刹法源寺。1931年在西安大兴善寺任住持并传戒办学。1932年到青岛创建湛山寺并任住持。1935年创办湛山寺佛学院。曾到即墨、平度、龙口、烟台、济南等地弘法。1949年到广州主持复兴光孝寺,后移锡香港。1950年当选为香港佛教联合会第一任会长。其后数届当选均以老病婉辞,集中精力于佛教教育事业。在香港先后创办了华南佛学院、天台弘法精舍、谛闲大师纪念堂、中华佛教图书馆、青山极乐寺佛教印经处等。他毕生致力于振兴佛教,弘扬佛法,主张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创建丛林、佛学院多处,培养佛学人才广布海内外。

在清末民初那一段时间,华北(包括东北在内)的佛教非常衰微。并不是华北没有寺院,也不是寺院中没有僧宝,而是僧宝不弘法,才造成了佛教的衰微。华北的佛教,历来都以北京为中心,在倓虚法师所着的《影尘回忆录》一书中,有一段民国初年北京佛教情况的记载:据佛教会登记调查,全北京城,大小有一千一百多处庙,在这么多庙子里,没有一处请法师讲经的,而且听经的时候,他们连听都不听。因为清朝以来,北京的旧风气,都是以经忏和交际为主,如果能经忏佛事拿得起来,再能交上某督抚,或提督或王爷,就成功了。所以,他们的生活都很舒服,然而却没有人发心来弘法。首善之区的北京如此,偏远之地的东北可想而知。一直到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年),出身于四明山观宗学社的倓虚法师到东北“办僧学”,东北广大地区才有了弘法的法师。

1958年,老和尚创立了“中华佛教图书馆”,搜购得七部《大藏经》及散装经书二万余册,全日开放,任人借阅。这时老和尚已八十四岁,每星期日在图书馆讲《楞严经》,风雨不误,而听众座无虚席。

1963年春间,一部《楞严经》讲完,又应四众之请,继续讲《金刚经》。讲到夏历五月,老法师感到身体疲惫,气弱胃呆,饮食减少。《金刚经》讲到第十七分就停讲了。夏历六月初一,度过了他八十九岁的生日,二十二日下午,在大众念佛声中,结跏趺坐入寂。是时为1963年8月11日。世寿八十九岁,僧腊四十六年。

老和尚是近代佛教的教育家,著述甚多,主要的有《金刚经讲义》、《心经义疏》、《心经讲义》、《大乘起信论讲义》、《天台传佛心记释要》、《始终心要义记》、《普贤行愿品随闻记》、《楞严经讲义》、《影尘回忆录》等,后来为弟子辑为《湛山大师法汇》行世。

【相关阅读推荐】

学佛之实行实做,有从智门入手的;有从行门入手的,从智门入手的,多是利根人;从行门入手的,多属钝根人。可是现代人从智门入手的,往往被聪明所误,横起知见,易入流俗。如普通一般学教人,大多是觉于口而迷于心;长于言而绌于行,这样尚不如从行门入手的比较可靠。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第二十三章 学佛真义重在行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


《影尘回忆录》是近代中国佛教界赫赫有名有“三虚”之称的三大高僧——虚云和尚、太虚大师、 倓虚大师之一的倓虚大师的口述自传,由其弟子大光法师背着大师私下记录而成。书中记录了倓虚大师从出生到1948年的传奇经历。至于本书的命名,因倓虚大师在末了结束其谈话时会引楞严经上的话说:“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大师自己亦说:“我所说的话,并没有什么记载,只是六根对六尘,在六识上留下这么些影子。所说的,无非是在这些影尘上,作一种往事的回忆。”因此名曰《影尘回忆录》。计全书共分二十三章,三十万字。书出版后感人无数,影响深远,至今仍为人传诵,是现代最著名的高僧自传之一。

文章资料参杨曾文《倓虚法师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地位》、温金玉《倓虚法师与法源寺》、弘善佛教网及百度百科


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中国近代得道高僧(一) 弘一大师

中国近代得道高僧(二) 太虚大师

中国近代得道高僧(三)印光大师

中国近代得道高僧(四)虚云老和尚

编辑 | 如静
审核 | 弘法部办公室


下一篇:这是最后一篇
上一篇:这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