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史记·郑世家》《左传·隐公元年》‖
春秋初年,郑武公夫人武姜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叫“寤生”,小儿子叫“段”。寤生出生时难产,差点要了武姜的命,所以取这个名字,每回叫他,武姜就生气。而段不但顺产,从小就聪明伶俐,因此受到武姜的格外宠爱。
公元前744年,郑武公病重,武姜几次进言,要立段为世子,武公没有答应。不久武公去世,寤生被立为国君,即郑庄公。
段没能继承君位,终日闷闷不乐。武姜便设下一计,要求郑庄公将京城(河南荥阳东南)作为段的封地,密嘱段先到京城就封,厉兵秣马,伺机夺取政权,自己则在宫中作内应。
公元前722年,段经过多年经营,兵精粮足,决定偷袭新郑,夺取君位。行动之前,他先派心腹送密信给武姜,要她届时打开宫门迎接。郑庄公闻讯,提前行动,进攻京城。段战败后出逃,流浪四方,穷困潦倒。
郑庄公班师回朝时,想起二十多年来窥视在侧的母亲武姜,祸根实在由她而起,越想越恼,实在不愿再见到她,就让人先一步回到都城,将武姜押送到城颖(河南临颍西北),并立誓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到死,再不相见。
郑庄公得胜回到新郑,兴奋了一阵之后,渐渐感到宫中难耐的孤寂与凄凉:父亲死了,母亲走了,弟弟逃了。原先父亲未听母亲谗言,执意立自己为世子,正是看重自己的厚道,以为以后会善待家人、国人。想不到如今逃的逃、走的走,身边没有一个推心置腹的人,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孤家寡人。如此冬去春来,日复一日,想想母亲风烛残年,别居冷宫,后悔之意与日俱增。
当时有位镇守边疆的将军,名叫颖考叔,素以孝悌闻名,听说郑庄公逐母别居,很感不安,决定借述职之机,劝谏郑庄公。
颖考叔带了些礼物献给庄公,庄公也按礼节向颖考叔赐食。吃饭的时候,颖考叔故意将食物里的肉放在一边,留着不吃。庄公问他为何这样。颖考叔说:“臣自幼家贫,靠母亲织洗为生。今蒙主公赐佳肴,臣念及老母,不忍下咽,故取出回家供养母亲。”
郑庄公听罢,触动心事,不禁黯然说:“你有母亲可以供养,偏偏我就没有!”
颖考叔假装不知,问其原由。郑庄公便将过去发誓“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如今追悔不及的事如实相告。于是,颖考叔献出一计,既不违庄公誓言,又能使他们母子团聚:“颖地有座山,泉水呈黄色,可派人测一眼暗泉,掘一条隧道,你们母子二人在隧道中相见,谁人会说不对呢?”庄公大喜,立即命颖考叔依计办理。
不久,隧道建成,上书“黄泉”二字。庄公母子在隧道中相见,抱在一起。庄公当即赋诗道:“大隧之中,其乐融融。”携母走出隧道。
武姜也情不自禁,赋诗附和道:“大隧之外,其乐泄泄。”于是母子和好,消除隔阂。
时人评论说:“颖考叔真是个孝子,爱其母,而施及庄公。孝子多了,我们的族类就会繁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