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洲的供给、调节与文化服务
南汉时期,君主刘䶮开凿水道,将甘溪的一支越溪引入,利用甘溪水源建成湖岸长1500米的西湖,并利用洲岛扩建成南宫,沿湖建亭台馆舍,成为南汉皇家宫苑园林所在地。湖中洲岛“在西湖中,四面环水,南汉皇帝聚方士炼丹求仙药之所”,故称药洲[1]。药洲上名石9座,名“九曜石”,比拟天上九曜星宿,因此后世又称药洲为“九曜园”。
药洲历宋、元、明、清诸代,仙道意味减弱,文化特色开始凸显[2],成为广州古城的主要风景区,是士大夫泛舟觞咏、游览避暑胜地。米芾曾在仙掌石上题《九曜石》一诗,于笏石上题书“药洲”石名,九曜石因此闻名。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经略使陈岘对药洲加以整治,在湖上种植白莲,建爱莲亭,故又有白莲池之称。明朝时西湖药洲因其秀美景色,被誉为“药洲春晓”,成为广州羊城八景之一。
明代成化年间,溪水改道,水源断绝,西湖渐淤塞缩小,又因城市商业街道展拓,至清代后西湖渐渐湮灭,只剩下现“九曜园”这一小片区域[3]。20世纪末,广州政府在原有文物基础上加以整理修葺,使千年古园恢复风貌,重新开放,成为市民游客怀古、休憩之场所[4]。
药洲的供给、调节与文化服务
西湖位于今西湖路西边南方戏院一带,是南汉大修宫苑时,利用天然河道开凿而成的人工湖。西湖湖底有涌泉,属于承压上升泉,宋代开始西湖开始作为城市水源,为居民的提供清洁的水资源,而西湖的湖中洲岛则称“药洲”[3]。宋代的药洲连接越溪和文溪,湖内既有生态涵养水生植物,湖边又有鹅卵石,岸上有沙地连接药洲周边的若干水井,形成了降解、沉淀、过滤一整套净水系统,药洲因此成为宋代广州城内重要的自来水供应系统工程,为城市居民提供洁净的水资源[5]。
西湖作为广州古城内较为重要的湖泊之一,在广州古城中起到调节水资源和气候等作用[5]。西湖药洲坐落于广州古城西侧,西湖水道呈南北走向,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广州古城西侧的天然护城河,为广州古城提供了天然屏障。除此之外,西湖还承担着沟通与联系古城内外水系的功能,与城市内部的给水排水、防洪排涝、消防隔火等息息相关。
除此之外,药洲还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消遣和旅游的场地,提供文化服务。在南汉时期药洲作为皇家御苑,为统治阶级提供观赏与休憩服务。在随后的变迁中,西湖药洲逐渐发展成为广州古城的主要风景区,为当时的文人雅客提供泛舟觞咏、游览休憩的避暑胜地。近代以来,广州政府对药洲遗址进行复建,对市民重新开放,药洲又重新成为民众游赏休憩的场所。由此可见,西湖药洲与广州市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是城中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
药洲遗产价值
药洲作为已经发展千年的园林遗址,是广州地域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广州人城市归属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
药洲遗址历经千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药洲遗址作为一处位于广州历史城区之中的园林地面遗址,一直伴随着广州的城市发展历程而变迁。药洲遗址从原有大面积的自然山水园林景观发展至如今仅存的九曜石与历代碑刻,见证了千年羊城城市变迁的历史记忆。
社会价值
除历史价值外,药洲遗址也具有突出的社会价值。药洲遗址隐于广州历史城区的闹市之中,用地面积不足2000m2 [3] ,但却是广州的城市文脉与市民的城市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药洲遗址所在的北京路沿线自古以来就是广州市传统城市中心区的核心地段、老城区的中心位置,是广州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药洲遗址内的九曜石是广府乃至岭南地区仅存的五代南汉皇家宫苑园林地面遗址,见证了岭南园林曾经的辉煌,而药洲遗址历经千年变迁留下的文人骚客诗画碑刻,更见证了千年羊城的文教发展,自然与人文成就共同构成药洲遗址的社会价值[2]。
参考文献
[1] 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志.卷 17.第二章第一节.沿革.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368
[2] 郭谦,李晓雪.广州南汉宫苑药洲遗址保护与更新研究[J].风景园林,2016(10):105-112.
[3] 曾昭璇. 广州历史地理 [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83-84
[4] 陆琦.广州九曜园[J].广东园林,2012,34(02):78-80.
[5] 刘卫. 广州古城水系与城市发展关系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认知框架,以巴拉宪章作为体现遗产价值的认知框架,分析药洲对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及人类福祉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