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胜境
ABUIABACGAAgg9DDmwYo2MWLhwcw9Qk4gQc
图文展示-副本4-副本1-副本1-副本1-副本2
ABUIABACGAAg7tzXmwYojJzNrAIwtxo4tBs

立意来源:源于《羊城古钞》中对广州古城拥有的独特的“山川河海”地理格局,“五岭峙其北,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 广州山水城格局形成去秦朝,历经千年,古人的“营建思想”贯穿始终,“源于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就势,灵活布局;大地共融,增益形胜”


-广州山水城格局发展历史沿革-
ABUIABAEGAAgxNzEmwYogP7-nAIw_gM47QI

-广州山水城格局发展历史沿革-

广州古城拥有着独特的山川河海”的地理格局《羊城古钞》中对广州古城的山水城格局这样描述道:“五岭峙其北,大海环其东,众水汇于前,群峰拥于后”[1]。广州山水城空间格局的形成始于秦朝,历经了千年的发展,至明清时期形成稳定的空间格局[2]。在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发展之中,古人的“营建思想”贯穿始终:“源于自然,尊重自然;因地就势,灵活布局;大地共融,增益形胜”,这对广州古城山水空间格局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广州古城得以发展至“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的独特山水城格局。(图1

秦汉时期可以看作是广州古城发展的初始阶段[4],广州山水城格局初步形成。秦时广州古城依靠番山之隅而建[5],南越赵佗城和后汉步骘城皆是在秦任嚣城基础上围绕番山之隅不断发展,以番山高地为核心区域展开城市建设。在广州古城早期的发展当中,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城市发展与珠江和番禺二山形成的自然山川之格局密不可分,“五岭横绝于北”、“东西广阔千里”,且为“海岛膏腴之地”,这些天然的山水自然地理条件为广州古城的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空间格局雏形。

隋唐至南汉时期,广州的山水城格局在赵佗城的基础上继续稳步发展。广州古城地处江海交汇之处[6],其山川地理环境的先天优势使得隋唐和南汉时期的广州崛起为世界著名大港,广州古城逐步发展成了一个商贸之都。商贸的发展很好地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使得城市不断扩充。从图2可以明显看出,古城的西南海岸线不断向海面延伸以拓展陆地范围,南汉时番禺二山也被凿平[2],以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广州古城的整体空间也在不断向四周拓展,为之后宋三城的山水城格局定了成熟的营建基础。

宋朝时,广州山水城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营建上增筑了东西外城,形成了由东往西三城并立的城市格局[2]。宋时广州古城城池之水引自城东北白云山,绕城一周,汇于珠江。除城外水系,广州古城内也逐步形成完整的水系体系,形成了六脉渠。六脉渠十分通达,其存在不仅可以为城中居民提供生活用水,也可以成为城中的交通要道。除此之外,城中还有许多建筑临六脉渠而建,因此六脉渠也对城市建筑之布局形成了一定的引导作用[3]。六脉渠与城外水系和珠江一起,贯通广州古城内外,仿佛人体血脉,是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州山水城格局的供给、调节与文化服务

广州古城从秦朝时期开始经历了千年的发展与演变,至明清时基本形成稳定的城市空间格局。在广州古城的发展过程中,其自然山川河流环境对广州古城空间格局的发展和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广州古城独特的山川格局使得城市西面、东面和北面丘陵环绕、林丰草茂,岭南佳果丰富,飞禽走兽亦多,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产资源[2],为广州古城后续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古城内外的水系很好地提供了供给服务,广州古城地处江海交汇之处[6],水陆交通便捷,促进了大量的内、外经济、文化、商贸在这里聚集和发展,为广州古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崛起成为世界著名大港提供了条件,并在隋唐时期就成为了全国对内、外贸易的中心点。除城外水系,城中水系也很好地提供了供给服务,如城中的西湖、菊湖等城内湖泊,以及宋时广州古城城中的六脉渠、东濠、西濠和玉带濠等,共同为城中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着丰富的水资源。

五岭横绝于北的自然条件,使五岭以南长期远离战乱,从而得以有较为稳定的发展。秦朝时城中番山禺山两处高地在任嚣城建立时就很好地为城市提供了防护服务,为广州古城提供天然屏障,使得城市易守难攻,同时也可以使城市免受涝水以及飓风雨的影响[8]。发展至明清时期,广州古城不断向北延伸至越秀山旁,山与城连成一体,形成广州古城北面的城防体系,为城市提供支持和防护的作用。古城的水系也很好地提供了调节服务,如宋时广州古城城中有六脉渠,与东濠、西濠和玉带濠一起,承担着城市内部防洪排涝、消防隔火的功能[1]

明时城中番山遗址周边多园林,四周林木环绕,又因文溪流经番山附近,水汽充足,良好的自然环境让番山四周常有云雾缭绕,番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为城中美景,因此成为明朝羊城八景之一,称“番山云气”[2]优美雅致的环境,不仅为附近书院学子提供了休憩游赏的场所,也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除番山外,禺山也成为清朝时的羊城八景之一,称“突兀禺山”[2],其周围树木茂密,云雾环绕,是为胜景。

由此可见依山水营建的广州古城与自然环境关系紧密,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与山水融为一体,很好地将“山—水—城”的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串联了起来。

广州山水城格局的历史遗产价值

广州山水城格局是城市赖以生存的环境,也是城市独特性的关键元素。因此,广州的山水城格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社会价值。

历史价值

广州古城历经千年发展,城市的山水格局在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发展,至明清时期形成较为稳定的城市空间格局,也基本奠定了现在广州旧城格局。广州古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的营建处处体现出尊重自然、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思想是引导城市建设的关键所在,这其中展现的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高度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城市营建智慧的体现。

社会价值

广州古城所处之地背山面海,白云山水流淌过古城形成护城河体系,三江交汇南入大海,城内又有“六脉皆通海”的水系与城市密切结合,形成了山水相融的空间特点。仇巨川在《羊城古钞》中就形容广州所处之地乃“山水融结之处”[1],体现出广州古城山水形势的优势与特色,这些都是广州城市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要素。

参考文献

[1] 仇巨川纂. 羊城古钞[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3.

[2] 曾昭璇. 广州历史地理 [M].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

[3] 谢少亮. 广州古城空间格局保护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 周霞. 广州城市形态演进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5] (清)梁廷枏. 岭南史志三种[M.杨伟群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

[6] 历代岭南笔记八种[M.鲁迅,杨伟群点校.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283

[7] 番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整理. 番禺县志 清·同治十年 点注本[M]. 1998

[8] 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主编. 越秀史稿 第1先秦-五代南汉国.[M]. 2015179

本文以生态系统服务作为体现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认知框架,以巴拉宪章作为体现遗产价值的认知框架分析广州山水城格局对生态环境城市发展及人类福祉产生的影响


建成后实景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