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大雄宝殿
大佛寺,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著名的北京路步行街中央,是广州五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南汉(917-971年),现存的大佛寺为平南王尚可喜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仿京师官庙制式,兼具岭南地方风格重建。因大雄宝殿中供奉三尊高6米、重10吨铜铸佛像为岭南之冠,时人称“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当时佛寺之大,大佛之大,“大佛寺”之名也由此而来。现存古建筑大雄宝殿,虽历经三百多年风雨侵蚀风貌尚存。梁柱框架,亦基本保存完好。其坐北向南,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素胎瓦歇山顶,规模宏伟,用材硕大,风格简朴,明代遗风,占地1270余平方米。
大雄宝殿是正殿,为供奉佛像之所,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大雄”为佛的德号,意表佛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大雄大力大慈悲,能镇伏四魔,教化三千大千世界。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殿正面共悬挂三幅牌匾,在大雄宝殿牌匾两边各有一块,右边一块为孙文题写的“阐扬三密”,左边一块为启功题写的“妙相庄严。殿内三世佛东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左后侧供奉文殊菩萨,右后侧供奉普贤菩萨。大殿后方,面向毗卢殿,与三世佛背向而立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大佛寺由“赐紫开山沙门真修僧纲司僧纲”首任住持。于“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平南王尚可喜薰沐题”《鼎建大佛寺记》石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左前方。另有《鼎建大佛寺题名碑》兀立大殿右侧。这两碑对研究大佛寺历史沿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1993年8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大佛寺大殿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在海内外影响不断提高。
大佛寺的大雄宝殿主奉三圣如来,中间为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佛,左侧为东方净琉璃世界教主药师佛,右侧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佛,万德洪名,德号无量无边,主要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出身之圣人,华言能仁寂默,为佛教婆娑世界之教主。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佛,悲智双运,究竟圆满,故号为能仁寂默。
药师佛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又名药师如来、药师琉璃光王佛、大医王佛、医王善逝、十二愿王。为佛教东方净琉璃世界之教主。药师,比喻能治众生贪、瞋、痴的大医师;以琉璃为名,乃取譬琉璃之光明透彻以喻国土清静无染污。药师佛本愿名号功德能够圆满众生一切的善愿,经文中云:“彼佛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无量光佛、观自在王佛、甘露王。阿弥陀佛为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之教主。阿弥陀佛的成道本缘,在各部经典中有不同的记载。《无量寿经》中记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弃王位出家,号为法藏比丘。法藏比丘听世自在王佛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清净刹土,历经五劫摄取诸庄严佛土清净妙行,广发四十八大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距今十劫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其佛国土距此十万亿刹之西方,为极乐净土。阿弥陀佛与两位胁侍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并称西方三圣,接引众生念佛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大雄宝殿背后,观音殿,牌匾上写着“慈航普渡”,供奉着一尊四面千手千眼观音。这尊金身立相的观音妙相庄严,身穿天衣,腰束飘巾,折式衣裙,犹如轻纱;头戴天冠,天冠中雕有化佛;胸前双手合十,其腰间双手置腹下作禅定印,肩上双手伸过冠顶,似托头顶放光化佛之状,其余两手持法器;身分四面,总具千手,掌心各刻一眼,以示千手千眼。
《法华经·普门品》:“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依据经典记载,观音菩萨早已修行圆满,成就佛果,是过去正法明如来,以慈悲为本愿,倒驾慈航救济众生,现身为观音菩萨,常在娑婆世界普施教化。
千手代表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无限悲心及方便妙用,千眼代表观音菩萨照破烦恼的智慧。观音菩萨不仅具有大悲心、大方便,还具有大智慧,神通不可思议,可消除人间一切怖畏、厄难,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
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菩萨。以其明见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不可思议,故称“妙德”“妙吉祥”。文殊菩萨是智慧的化身,是过去世无量诸佛的老师,称为“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文殊菩萨早已成佛,名为龙种上如来,菩萨身是为度化众生的方便示现。佛经中言: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又言:佛灭度后,一切众生,其有得闻文殊师利名者、见形像者,百千劫中,不堕恶道。
普贤菩萨,又称遍吉菩萨,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普贤菩萨是大行愿的象征,他曾经在过去无量劫中行菩萨行、求一切智,修集了菩萨救护众生的无边行愿,完成求佛者的志愿,并广发普贤十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愿王体现了普贤菩萨“虚空有尽,行愿无穷”的大行精神,彰显大乘佛教菩萨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自利利他精神。
十八罗汉是指佛教传说中十八位永住世间、护持正法的阿罗汉,由十六罗汉加二尊者而来。他们都是历史人物,均为释迦牟尼的弟子。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释迦牟尼佛为使佛法在佛灭度后能流传后世,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局各地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据唐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带回的《法经记》说,庆友尊者在涅槃时将住世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号告知众生,十六罗汉即广为流传。
到了清代,世人在为十六罗汉造像时,出于尊敬,将庆友尊者及玄奘大师加進去,于是,十六尊者即演变成十八罗汉,只是后两位罗汉名号时有变化。清乾隆年间,由乾隆帝钦定,将十七、十八罗汉定为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十八罗汉名号才最终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