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历史(三 )
ABUIABAEGAAg853UkwYoio6yvwUwngY4vQM

     由“赐紫开山沙门真修僧纲司僧纲”首任大佛寺住持。于“康熙三年岁次甲辰孟冬吉日”,“平南王尚未可喜薰沐题”《鼎建大佛寺记》石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在大雄宝殿左前方。另有《鼎建大佛寺题名碑》兀立大殿右侧。这两碑对研究大佛寺历史沿革,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八月初一,尚可喜之子尚之隆,晋秩额驸(满族语,即“附马”)后,偕固伦公主来粤省亲,聘请班禅喇嘛僧40人,同来广东,驻锡大佛寺,并在大佛寺内大修49天“无遮胜会”,斋醮之盛,近世罕见。

  据传,尚可喜至晚年,往往预感有“不祥之事”。忧心如何偿还“屠城”罪业,告慰无辜冤魂。遂求计于谋士金澄,金献策“逃禅避祸”。于是决意皈依三宝,广招沙弥,盛开法会。大佛寺呈现兴旺景象。山门联:“大道有岸;佛法无边”,就在这时出自金澄之笔。以“大佛”二字作鹤顶,言简意骇,虽上下联第二字平仄欠工,但至今不改。由于尚可喜罪业深重,虽然“放下屠刀”也难以“成佛”,终于在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带着失明双目离开大佛寺回辽东“养老”。大佛寺兴旺景象也随之衰落。

    康熙中叶,有一行脚僧自乐禅师,云游到此,目睹大佛寺殿宇庄严,金身雄伟,竟无高僧大德驻锡,甚至连出家人也不多见,甚为遗憾。于是亲至海幢寺诚请正目禅师来大佛寺兼任主持。正目禅师深受感动,愿圆所请。由此海幢、大佛两寺僧众过从甚密,亲如兄弟,大佛寺也渐趋兴旺。


列表多图-副本1
1  /  1
魔方导航-副本2-副本13-副本1-副本1-副本1-副本1-副本1